一路有歌(高松萍)
音乐的力量的确神奇无比。它时常将人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有时它能拨云见日,让忧郁的我神清气爽,豁然开朗;有时像一泓夏日清泉,滋润我干渴焦躁的心田;又如一杯美酒,让我沉醉其中,流连伤感;有时它能催人奋进,激励人生;有时又像一剂清心去火的良药,让心绪不平的我渐入愉快祥和与宁静……
儿时的记忆中,最早学唱是父亲教我的《小燕子》,后有母亲教唱的《卖花姑娘》和毛泽东诗词《长征》、《咏梅》等所谱歌曲,以及一些地方歌谣。年少时听歌只有收音机和广播。上初中时的每天清晨,小镇的广播里常常传来那首如百灵鸟般动听的《美丽的心灵》,让我的上学路格外清新愉快。一次放学经过老师宿舍前,听见脚踏风琴响起那熟悉的旋律《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我禁不住敲开老师的房门,屏息凝神听她弹奏,当时激动和羡慕的心情至今难以忘怀。十三岁那年同母亲在宜春新华书店发现儿歌折页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时,就像寻到了宝贝似的,我高兴得跳了起来,那里面可有好几首我喜爱的歌曲啊!当时我的神态立刻引来售货员异样的眼神。这些优秀的歌曲在那简陋闭塞的年代,时常鼓舞我激励我向善向美。
走进师范校门,接触乐理知识更加系统广泛,古今中外的经典乐曲让我如饥似渴,如痴如醉。我经常幸福的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漫步校园的林荫小道,聆听着《潜海姑娘》、《渔舟唱晚》、《二泉映月》、梁祝》等一首首名曲,陶醉之余,立刻整理记谱(有些当时还不知曲名)。从那时起,我爱上了中国古典民乐,爱上了舒伯特、肖邦、施特劳斯,爱上了大陆流行歌曲、台湾校园歌曲、俄罗斯民歌、日本民歌,爱上了成方圆、邓丽君、罗大佑……
每天晚自习前的教学楼是一片歌的海洋。歌声琴声此起彼伏,悠扬和谐。《金梭和银梭》、《趁你还年轻》等一首首好歌,不仅歌词美,旋律也美,很是激励人心,催人奋进。满教室的同学,一个个唱得是那么投入、那么忘情、那么可爱!学生会每周发给我们一张歌页,宣传委员也乐此不疲,经常油印一些歌页弥补不足。三年师范生活学唱的歌曲不计其数,课余我们便把各自喜爱的歌曲用漂亮的塑料笔记本工整的抄录下来。
忘不了师范第三年经历的那次痛苦的抉择。当时学校因师资缺乏规定音乐美术选修一门,这于我无疑是鱼和熊掌难舍其一。我因此无奈而伤心地落泪,最终选择了美术,因为音乐早已深深的根植于我的灵魂深处。
工作多年来,我不时邂逅一些美妙的乐曲,总会有相见恨晚、似曾相识的感叹。遇见《致爱丽丝》是在乡村小学的那个冬夜,寒冷孤寂的我从三用机里听见这首贝多芬的钢琴曲,就像流星划破夜空,眼前即刻似有春水流淌,林间晨曦,鲜花烂漫。初闻《秋日思语》、《星空》迟至我二十岁那年,从此耳畔便萦绕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甚至在梦中也不时回响。《孤独的牧羊人》是1992年在“正大综艺”播出的山海关节目中欣闻。那似能穿越时空的口哨声让我犹如置身雪域高原、碧海蓝天,深邃高远的境界给人无尽的想象。乐曲铭刻于心,但曲名直到前几年才得知。而马斯奈的《沉思曲》让我一见钟情,沉醉流连。记得缘起于一部电视剧中,旋律开始仿佛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万籁俱寂,一切都显得静谧幽美,纤尘不染。尔后每次听它,都满怀虔诚之心。
后来,陆续遇见了班得瑞、喜多郎的天籁之音,以及神秘园、大峡谷、爱尔兰画眉等欧美经典。每次淘到一张喜爱的CD都如获至宝。
有了电脑后,听歌可就便捷多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却少了曾经的那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感动。在养育孩子的日子里,我从摇篮曲开始,每天用好歌唤醒她,感染她。两岁时的她和小伙伴趴在我身边,摇头晃脑咿呀学唱《睡吧!纳妮》的可爱情景恍如昨日呈现眼前。小屋洒满歌声,心灵充满阳光。孩子渐渐大了,不再欣赏我辈所爱,她哼唱的是他们这一代的风格流派。无奈之余,我想,只要健康快乐就好。
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河流中浪花欢唱,奔腾不息,永远向真向善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