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联概况 文联简介

文联简介

文联简介

    宜春市文联座落在宜阳大厦东座13楼,下设办公室、组联部和文艺创作室,有作家、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摄影家、书法家、曲艺家、民间文艺家、电影家电视艺术家等14个文艺家协会,现有在职干部15人,党组书记、主席谢文亮;副主席欧阳娟;党组成员、副主席刁小军;党组成员、秘书长李维励。
    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前身为袁州专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袁州专区文联)。1950年4月江西省文联筹备委员会派员来宜春协助组建袁州专区文联。4月上旬召开袁州专区文艺界代表会,百余人出席会议,袁州专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会议选举:洪澍为主席,柯克、汪洋为副主席,王白羽为秘书长,设文学、美术、戏剧、音乐四个组。
      1952年9月,袁州专区建制撤销,并入南昌专区,袁州专区文联机构随之解体,文化、文艺统一由南昌地委文教科管理。
      1958年12月,南昌专署搬迁宜春,改名为宜春专区专员公署。1959年5月设置宜春专区文联,办公地点设原地区公安处三楼,定编5人。12月7日召开宜春专区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180余人,地委宣传部部长史宇谦当选为主席,副主席为李春盛、吕启贤、李木子(专职)。1960年3月,专区文联搬迁宜春县文化馆内办公,增设编制2人,刘晨坡任秘书长。同年8月成立宜春专区群众艺术馆,李木子任馆长,与文联合署办公。同年9月李木子离职调中央党校学习,刘天泉任群艺馆馆长,兼文联副主席。1961年9月,专区文联搬迁中山路(人民银行内)办公,增编6人,共13人。设群众文化(含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四个专业组。1962年5月,胡先敏任专区群众艺术馆馆长后,专区文联与群艺馆合署办公。

      1963年3月初,专区文联搬迁化成岩办公,在宜春召开全区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正式、列席代表共203人,选举地委宣传部部长李春盛为主席,葛书田、胡先敏(兼秘书长)为副主席。倪矛文、胡然、刘晨坡为副秘书长。会议修改和通过宜春专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文联内设剧目创作、文学创作、戏剧、音乐、美术五个组,其中文学、美术、音乐、群众文化统筹协调管理。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开始,专区文联、专区群艺馆停止一切专业活动。1968年10月,文联、群艺馆撤销,全体干部下放农村。1971年成立宜春地区文艺创作组,附设在新华书店。人事、财务由新华书店代管。先后由王仕喜、丁志炬负责。专业编制8人。1972年8月宜春地区文艺工作站成立,胡先敏、丁志炬负责,专业编制13人,内设文学、戏剧、美术三个创作组。站址设化成岩。
      1979年,文艺站撤销,在中共宜春地委直接领导下,成立地区文联筹备领导小组。6月22日,召开地区文联第二届常委扩大会,宣布正式恢复文联。6月23日,召开宜春地区第三次文艺工作者代表会,出席代表450人。大会由中共宜春地委副书记颜先进主持,地委副书记韩海清致开幕词,地委书记王树衡作了《认清大好形势,进一步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报告,地委副书记许如鉴到会讲话,江西省文联筹备组负责人俞林出席大会并讲话。会上成立文学、戏剧、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四个协会;选举新的第三届文联委员会成员,选出委员93人,常务委员24人;主席康锡纯(兼),副主席李孝清(兼)、胡先敏、叶培豪、杨佩瑾、刘荣庭,秘书长胡先敏(兼)。各协会相应成立理事会。
      1980年5月17日,地区文艺工作站改为宜春地区群众艺术馆,同地区文联合署办公。彭育林任群艺馆党支部书记,程晓春任馆长,谢牛任副馆长。1984年4月,宜春地区文艺学会成立。胡先敏当选为会长。徐亚南、张瑞松、熊痕戈、傅义当选为副会长。张鑫华为秘书长。
      1984年6月18日,经宜春地委批准宜春地区文联为县团级机构,设党组和支部,内设办公室、协会工作部、《宜春》文艺季刊编辑部。同年3月,宜春地区文联与群艺馆分开办公。10月,群艺馆迁宜春市沙子巷原地区京剧团办公。同年9月18日,在各县(市)文联选举的基础上,89人出席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21人,徐亚南任名誉主席,杨佩瑾当选为主席,马贤尊、张聚宁、程晓春、谢牛为副主席,彭育林为秘书长。同时宣布中共宜春地委、行署设立两年一届“宜春文艺奖”的决定。文联内部机构增设美术工作室。
      1986年5月,彭育林任中共宜春地区文联党组副书记,胡桔根任副主席、党组成员。1988年9月,程晓春任主席、中共宜春地区文联党组书记。1991年11月,刘勇任副主席、党组成员。1992年11月至2004年11月,张鑫华任秘书长。1995年8月至1997年9月,胡敦伯任主席、中共宜春地区文联党组书记。1997年9月,胡桔根任主席、中共宜春地区文联党组书记。1997年9月至2000年12月,黄维华任副主席、党组成员。2000年4月至2004年6月,聂洪才任副主席、党组成员。2000年12月至2004年5月,徐武丁任助理调研员。2002年5月至2004年11月,张鑫华任助理调研员。2004年10月,吴志勇任副主席、党组成员。2007年1月,聂洪才任主席、中共宜春市文联党组书记;同月,胡桔根任调研员。2007年3月,徐艳云任秘书长,同年8月任副调研员。
       宜春地区文联在1980年至1991年间,先后成立书法工作者协会、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曲艺工作者协会、电影电视工作者协会、印社、诗社。
       2001年7月4日,经中共宜春市委批准,宜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宜春锦绣山庄召开。中共宜春市委书记危朝安发来贺信,市委副书记刘育椿、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俞向党到会讲话。共有190人代表宜春市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民间文艺各方面出席会议。大会选举产生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领导机构。主席胡桔根,副主席刘勇、聂洪才。市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57人,第一届常委会常委25人。
       本届宜春市文联有团体会员9个:宜春市作家协会、宜春市戏剧家协会、宜春市音乐家协会、宜春市舞蹈家协会、宜春市美术家协会、宜春市书法家协会、宜春市摄影家协会、宜春市曲艺家协会、宜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2007年11月26日至27日,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宜春锦绣山庄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89人。中共宜春市委书记宋晨光发表讲话,中共宜春市委副书记、宜春市人民政府市长龚建华作经济形势报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建国作工作指导性讲话,省文联副主席刘华专程到会祝贺并讲话。在家的市委常委、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第一天下午的开幕会议。大会选举产生宜春市文学艺术界第二届领导机构:主席聂洪才,副主席刘勇、吴志勇。市文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59人,市文联第二届常委会常委24人。
      本届宜春市文联的团体会员共有12个,10个文艺家协会、2个社团,在上届原有九个团体会员基础上,增加宜春市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共有市级会员1700余人,省级会员450余人,其中全国会员78人。
      宜春市(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江西省文联的业务指导下,积极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团结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可喜成绩,多次被江西省文联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特别是自2000年宜春撤地设市以来,全市文艺队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新的文艺拔尖人才,目前拥有全国各文艺家协会会员85人,全省会员480人,全市会员近4000人。各个文艺门类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40多部个人优秀作品专集由国家正式出版机构先后出版发行,一些专著获奖,有的被改编成电视剧,或被报刊连载。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规格上了一个新台阶,15件优秀作品获全国大奖,45件作品获全省文艺大赛一等奖。积极组织开展全国、全省、全市性重大文艺活动,推动整个文联工作迈上新台阶,组织、协调和参与在宜春举办了一系列全国、全省性文艺创作采风活动,紧密围绕全市各项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声势大、示范性强的文艺活动,打造了一批独具魅力的文艺活动品牌,用文艺形式为宜春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主要职责:(一)贯彻落实党的文艺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全市文艺家协会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团结全市文学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反映和听取文艺界的情况和意见。 
   (二)组织召开宜春市文联和全市性文艺家协会代表大会、全委会、理事会及全市文联系统的工作会议。 
   (三)组织各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创作和评论、学术交流、人才培训和调研工作。组织召开全市文联系统的学术研讨会议。 
   (四)负责文联系统全市性文艺奖项的评奖工作。 
   (五)负责对有关的文艺社团进行监督管理。 
   (六)承担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