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金奖)
记者:您好!首先恭喜您的作品在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上摘得桂冠,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吗?
田鸣:谢谢!给上海世博会拍一本画册的时候,我手中有几个拍摄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表现上海白领的生活。当时,编辑部给了个建议问我是不是可以拍白领吃饭的镜头,比如说一边走一边吃,通过这样一个快节奏来表现白领的生活或是上海金领阶层的生活。但是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画面曾经有过,深圳人曾拍过一群打工妹边走边吃饭的画面,如果我再按着这种思路去拍就会重蹈覆辙,最多是地方不一样,人物不一样,但传达的那种情绪就会雷同了。
于是,我就换个思路考虑。我知道,上海浦东是金融贸易区,那是上海白领最集中的地方,所以我就到浦东去看看。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在上海人民公园2号地铁线上的时候,发现上下电梯的人挺多的,但不整齐,老人呀,小孩呀,比较杂,因为下午不是上班的时候,城市外来客也有,不能体现白领的那种人物形象,所以星期五下午我就试拍了一些画面。回去分析后确定星期一拍摄照片最好。此外,画面人物当中要注意年轻人。因为我在拍摄世博会画册的时候,去过上海很多次了,从去年的9月份到今年的4月份,一直在拍。而且我知道,每周一上午不仅是上班的高峰,地铁还会有人送免费的报纸,打开都是一样的,不会有第二张不一样的报纸。等到了星期一的时候,果然不出所料,这些镜头都出现了。然后,我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拍。大约有一个小时,因为人的变数很大,要照顾打哈欠的,可能读报的不行;读报的人好了,打哈欠的又没有;然后两者都兼顾了,可能人物形象又没有代表性,很多的变化导致在这个照片上要找共同点很难,所以拍摄的时间较长。除了画面,还有一个问题,人物从电梯上居高临下下来后,马上就到我跟前了,就没法拍了,我还必须让开这些人,所以难度也就在这里。我必须关注上面的,还必须注意下来的,得一只眼睛看着取景器,一只眼睛看着外面的人流,不像单拍一个全神贯注的白领那么简单。
记者:那么您从事摄影行业多少年了?有些什么人生感悟呢?
田鸣:1987年我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喜欢上了摄影,期间我曾经做过工程师、记者、编辑、大学老师,现在又在做纪录片,可以说整个一路走来,都是与摄影分不开的。
我觉得,只有热爱生活的人,你的照片才会更精彩。因为我们的灵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你想,如果一个对社会、对生活不热爱,整天情绪低落、整天怨天尤人的人,又怎能用他的照片去影响人、激励人呢?从一幅作品中,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世界观的。人们可以通过镜头来表达他对社会的某种认识,对社会生活的提炼,或者说通过照片能够带给人们一定的思考。通过某一张照片能让人有一点启发,对生活有一定认识,对生活有一定促进和反思,这是做纪录片的人应该做的事。
记者:这次来宜春,您是否会在宜春进行作品创作呢?
田鸣:我是9月19日上午才到的宜春。其实以前我从地图上看到过,今天到宜春,这里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热。我回去后要写一篇《火辣辣的宜春》,我要通过写火辣辣的宜春,来表现宜春人的热情。
颁奖晚会结束后,我还要去铜鼓县。虽然以前没去过,但是我比较向往这个地方。铜鼓是红色革命的根据地,秋收起义的发源地,红色文化非常深厚。我会去那里进行拍摄。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跟人有关的事务,我比较喜欢看发展中的、变革中的普通人的生活,我想去铜鼓看看百姓的生活状态,了解老区人民的生活现状。
记者:您走过全国许多地方,对宜春的印象如何呢?
田鸣:今天上午,我背着相机在宜春中心城转了一下,感觉宜春正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老区在拆迁,新区焕然一新,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场景在大城市也看得到。今天我看了中山路,那里拆迁比较多,旁边高楼后边还能看到破的房子,总的来说是变化中的宜春。今天我用镜头拍了一些画面,感觉还不错,尤其是新区,很整洁。我们在宣传册上了解到,目前宜春的锂电产业、森林宜春,生态宜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宜春打造亚洲锂都的目标能够实现,那一定很了不起,宜春的未来、发展前景应该很好。